原标题:曲江宴与雁塔题名
(相关资料图)
盛唐壁画《宴饮图》(局部)
唐朝科举考试发榜之后,有两项仪式让新科进士倍感荣耀,这就是曲江宴和雁塔题名。《新唐书·选举志》曰:“举人既及第……又有曲江会、题名席。”曲江会源于古代的曲水流觞,南朝吴均《续齐谐记》曰:“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晋代王羲之的流觞之宴,传为千古佳话。
曲江位于西安市东南,为我国久负盛名的皇家园林,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尤其是在唐朝,引终南山之水,扩充水面千亩,建有芙蓉园、杏园、紫云楼、汉武泉、青龙寺、大慈恩寺和大雁塔等诸多景观,楼台亭阁绵延不绝,是唐朝京城最为风雅之所。曲江宴本是朝廷为安慰落第举子所设,而到了唐中宗时,改为赐新科进士曲江游宴。进士们尽情游乐,开怀畅饮,赋诗抒怀。他们将酒杯放在盘子上,让其在曲水之上随水漂转,转至谁跟前,谁就执杯一饮而尽,遂成一时盛事。
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在进士科放榜后的“曲江宴”上,来自山东的进士刘沧(其屡举进士不第,曾漫游齐鲁、吴越、荆楚、巴蜀等地,遍访高人名士,丰富自己的学问才识,及第时已是白发苍苍)兴奋异常,也很惹人注目。在曲江宴上,刘沧感慨万千,一时文思泉涌,写下了科举史上有名的诗篇《及第后宴曲江诗》:“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描述了进士及第后在曲江宴游庆典活动的盛况,以及有幸参加无比激动兴奋的心情。
在曲江流饮中有一款樱桃宴颇负盛名。唐朝科举一般在春天发榜,此时正是樱桃上市的时节,民间有用樱桃“荐新”的习俗。樱桃宴不仅与时令相符,而且樱桃被称为“初春第一果”,号称“百果第一枝”,其吉兆正对应了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之寓意。据五代学者王定保所著《唐摭言》记载,唐僖宗时,曾任宰相的刘邺被遣出京任淮南节度使。乾符四年(877年),其次子刘覃考中进士,刘邺安排管家给刘覃一铤(50两)银子,供他与同榜进士凑钱聚饮之用。刘覃预购了数十石樱桃,宾客满座,连随从人员都沾光一饱口福。
在举办樱桃宴时,有一道主食必不可少,这就是“红绫饼”。红绫饼是一种珍贵的饼饵,以红绫裹之,为皇家御膳食品。据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朝廷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只有裴格等28名优秀学子脱颖而出,唐昭宗认为得到了贤能之士,于是在曲江设宴,并专门让宫廷御厨制作了28张红绫饼赏赐给28名新科进士,而诗人卢延让就名列其中。他对能获红绫饼之赏赐念念不忘,晚年到前蜀做学士,蜀人很轻视他,他作诗怼曰:“莫欺零落残牙齿,曾吃红绫饼餤来。”
李肇《国史补》记载:“既捷,列书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这就是著名的“雁塔题名”,又称“慈恩题名”,是唐朝新科进士的又一荣誉仪式。大雁塔位于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张莒进士及第,他参加完曲江流饮后,与好友乘兴登上了大雁塔,极目远眺,长安美景尽收眼底,踌躇满志的他难掩兴奋之情,挥毫在塔壁上题写了“新科进士张莒”六个大字。张莒此举竟引起轰动效应,新科进士们纷纷效仿,纷纷来到大雁塔题名,成为一时风尚。
后来,大慈恩寺的僧人们为了保护大雁塔,就在塔下修建了一座“题名阁”和一条“题诗廊”,专门用于新科进士题名赋诗,也因此留下了无数的题名佳话。新科进士参加完曲江宴会后,蜂拥至慈恩寺题名阁。他们先各自在一张方格纸上书写自己的姓名、籍贯,并推举其中书法出众者,作文一篇以记此盛事,然后交与专职石匠,刻在大雁塔的石砖上。《太平广记》记载,柳宗元和刘禹锡同一年考中进士,题名于慈恩塔上,是由另一位进士谈元茂执笔书写的。
在雁塔题名者中,最有名的要数白居易了。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28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这一年只录取了17名进士,白居易是最年轻的一位。他与同榜进士曲江饮宴后,游览大雁塔,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引来粉丝无数。孟郊46岁中进士,他的题诗同样声名显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据《新唐书》记载,曾任宰相的李德裕是以门荫入仕,所以对进士很是厌恶,他上奏“参谒、曲江题名皆罢”,将大雁塔以前题名的进士字迹全部刮去,直到宣宗大中元年(847年)雁塔题名才恢复如故。由于每科进士都要到雁塔题名,而慈恩寺的墙壁毕竟空间有限,不久,白墙便成“花墙”。唐末诗人徐寅写诗嘲讽:“雁塔搀空映九衢,每看华宇每踟蹰。题名尽是台衡迹,满壁堪为宰辅图。”
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这些珍贵的题壁,大雁塔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大雁塔进行重大修缮,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明清时期,长安虽已不是国都,但当地的文人学士追慕唐代雁塔题名的韵事,在每次乡试结束后,考中的举人都要相携登塔,题诗留名。至今,雁塔题名碑尚有200余存。(郑学富)
标签: